一个大学“老讲师”发表C刊的故事
对于大学老师发C刊这个话题,人们想要说的话简直不要太多。
是的,能发核心,不一定就代表文章写的好;文章写的好还真不一定就能发核心。因为工作关系,我见过50岁学识过人、为人宽厚的讲师,也见过年不过40就是教授的人。教授或许是真才实学,又或许是有门路,总是被人羡慕着的。讲师,勤恳一辈子,学生评价从来没有乙等,然而退休却始终只是讲师。
今天来讲述一名核心期刊编辑的工作见闻。(本文为了表达方便,用第一人称)
背 景
我,核心期刊的一名编辑,在杂志社工作多年,所服务的刊物创刊于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杂志社编辑,向来都被很多人所羡慕着。他们主要和高校打交道,接触的大多是知识分子、层次比较高的人。特别是核心期刊,这些年来,高校对核心期刊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学校老师如果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对于个人评职称、申报基金和创建个人学术成果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是极为重要但又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全国教育类期刊数都数得过来,核心期刊更是凤毛麟角,而高校数量和要发表文章的作者可以说是多如牛毛。“僧多粥少”这一事实就使得杂志版面资源无比珍贵,很多老师为了能够发表一篇论文,可以说想尽了办法。
真实的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事情,这也是一个扎心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想评职称的50多岁的男讲师。
一天,在工作时间我接到一个电话,声音来自一个有点年纪的中年男老师。他非常客气地咨询投稿事宜,我跟往常一样,机械且常规地回复他,请您将文章投到我们邮箱,如果文章不错,可以安排,会有编辑同您联系。若超过一个月或一个半月如果没有编辑跟您联系就可以作别的处理了。
他询问了邮箱地址后,说了声谢谢,然后挂断了。
因为我们稿件来源不少,每个月基本上稿件都大大超过版面需求,所以邮箱采稿的几率其实很低,但很多作者其实并不知道这其中的道道,还很期待自己的文章能被编辑选中。
有时候作者带着很高期望投我们杂志,询问进度,我心里其实总有冲动告诉他们,别等了,多试试其他杂志吧。因此,对于这个普通电话,我并没有放在心上,没想到几分钟后,座机又响了——还是那位老师。
“编辑,刚刚我把文章投到您指定邮箱了,您能不能查收一下。”
我还是用惯常话术回答,您收到自动回复就表示您的文章发到编辑部邮箱了,如果文章可以的话,会有编辑跟您联系的。他或许知道我只是在敷衍他,但还是很客气地问,编辑您贵姓。我说我姓李。
他说,李编辑,我不知道我的文章行不行,您能不能指点指点,您现在肯定很忙,要不我过几天再来问您。
对于有些很喜欢纠缠的作者,通常我会十分反感,毕竟除了收稿,我们还有很多其他业务要处理。但这位老师十分客气,也没有一味地逼迫编辑处理他的文章,所以我对他有些好感。
大概过了一周,我又接到这位老师电话。他询问这篇文章情况和进度,愿意支付版面费,只希望能够有机会发表。这样的话我耳朵也是听到长茧,现在不缺有钱的作者,缺的是版面资源。
我说您再耐心等等吧,文章不是交版面费就能发表的。他说他知道,恳请李老师帮帮忙,今年年底评职称,就差这一篇。
没辙,我只能看了下他的文章,写得的确不是很好。为了避免他多次询问,我还是在当月将他的文章送审,等待终审结果。大概率我知道这篇文章肯定是无法通过的。
果然,最后这篇文章没有被录用。我电话告诉这位老师,他很失落。我想差不多他应该放弃了吧,实际上我错了。“李编辑,您能不能指导下,文章怎么修改,我一定改好。”
其实比这位老师文章写得差的作者不少,因为特殊原因可以安排上去,只是看编辑是否想花这个力气帮助他们。
多次通话中,我慢慢了解到,这位老师在一所高校任教多年,现在已经50多,干不了几年就得退休,但职称却仍旧是讲师,因为没有发表成果在核心期刊上作为评职称的依据。相比之下,很多青年教师三十多岁已经是副教授,这么大年纪的他可想有多难堪。
不知为何,顿时对这位老师产生恻隐之心。至于文章,我让他按要求修改后再发给我,剩下的由我来想办法。
为了沟通稿件方便,我把自己手机号告诉了这位老师。没想到后面几乎隔个一两天就接到他的电话,不管白天晚上,无非都是请李编辑帮帮忙之类的请求,文章送审进度如何。有时候上厕所好好的,突然被他的电话轰炸,吓得我差点便秘。
无奈,我也想快点把这篇稿件了结了。几乎每个月我都会送审他的文章,没通过,下次再送。编辑如果不刻意坚持,很多文章也就不了了之。主编最后也不好意思再不安排。这位老师的文章终于等到了这样的机会。
最后这篇文章在他评职称之前终于发表了。出刊那天,我心中的石头落地。立刻告知他杂志出来了,会第一时间给他快递过去。电话里他十分激动,特别感激我,我也因为能帮助到这位老师而感到高兴。
没过几天,我收到好大几箱当季水果,一看对方电话号码,我就知道是那位老师寄过来的,于是分给了编辑部的所有同事。
从那以后,这位老师彻底从我工作生活中消失了,我再也没有接到过他一个电话。或许是他的任务完成了,不再需要低声下气、千辛万苦去讨好别人,但我并不觉得这位老师很现实。希望这篇发表的文章,能够让他在后面的职业生涯中更顺利点吧。
子鱼说
这个文章我很有感触。
我上大学的时候,学院里有一位老师,非常有才,担负了我们系一半的专业课,他也是快五十了,只是个讲师。而那些三十多的,整天在外面开公司的,动不动就是副教授,教授。我在这个老师身上,学到了不少本事。他只是因为性格问题,不喜钻营。那些顶着光环却没本事的教授的课,我都逃掉了,只有这个讲师的,我不逃课。我一直都感念他。
如果我们的孩子上了大学,不要一味地追逐那些有光环的脑袋,很多没光环的也能学到真东西。用赵本山的话说,看疗效。毕竟这个时代,不是光靠光环就能生存,还得有真本事。
对于老师发C刊,欢迎分享您的故事可。欢迎留言。
关注学术桥,关注科研人员发展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与我们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来稿和内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延伸阅读
血泪分享:想入职高校?请以我为鉴避坑!
男友32岁,社科穷博士,我到底该怎么办?
全球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学术桥
欢迎联系我们:
高校招聘,吴老师:19927471252
人才求职,赵老师:13810238612